MMA实战中容易被忽视的六个小技巧
我有时会想,如果让一位现在的格斗铁粉“穿越”回那个UFC刚刚开设的时代,肯定能当个权威解说或是“格斗智者”。以我们“过来人”的眼光看当初人们的技术,大多都太过基本,战术意图也极为明显。
但随着MMA大跨越式的进步,也有许多小技巧被开发了出来;如果不是真的很懂格斗,还确实难以看穿。 思来想去,我总结了六个最具代表性的“新时代MMA小技巧”。如果你发现自己从来都在观赛时有注意到它们,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可以被归进“内行粉”的行列;如果你忽视了其中的一些,那么在看完文章后,相信也能对MMA实战更有一些专业性的了解。
1. 低位低扫 这个技术或许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是我认为它仍然不够受到重视的普及,所以依然要拿出来说。
当初MMA中第一个采用“低扫击打对方小腿(low leg kick,低位低扫)”这一技术的,是前轻量级冠军本森·亨德森。他本身有着不错的击打技背景,也在当时的155磅算是臂展和腿长较占优势的。因此,低位低扫成了他在远距离消耗对手时极有效的工具。不过当时的亨德森很经常尝试一些奇奇怪怪的技术(像一拳打对方大腿上什么的),所以他或许自己也没有刻意地开发低位低扫这一技术。 2017年秋天,羽量级重炮手史蒂芬斯就是以三四个完美命中的低位低扫,直接让对手梅兰德兹难以站立,最终稳稳地拿下了比赛。在Bellator,泰拳手利马也是用这一技术把对手罗瑞·麦克唐纳德的小腿踢得高高肿起。低位低扫的威力这才算被大家真正认识到,现在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低扫踢大腿”,这个技术效果更明显,伤害累积地更快,其造成的创伤也更难短时间内恢复。有着强健大腿肌肉的选手们或许可以抗住几个传统低扫“毫发无损”,但就算小腿骨再硬,小腿肌肉再壮,也依然会受到影响。 根据我个人体验,被低扫大腿时体会到的更多是酸痛,或许也会有些“腿软”,但是哪怕面对一位水平比我高,身子比我壮的对手,我也好歹能撑住几个低扫,并仍然正常战斗,只是在再次挨打的时候疼痛感叠加。 但我前几周被一位长得很像达伦·提尔的老哥(当然他水平也并不算很高)连续两个低扫踢到了小腿上(他瞄准的是我大腿,可我做了不太及时的提膝格挡,因此踢在了小腿肌肉上),我马上就感觉小腿肌肉有“抽筋”的趋势,并且根本无法承受重量,只得换到反架继续实战。后来更换对练伙伴后,我又在同一个位置挨了几下,最后腿真的抽筋了,后来的四五天内,我都能感到左小腿肌肉的酸痛。
我自己也尝试过在实战中运用这一技术,个人感觉就是:1. 不如传统低扫用起来顺手;2. 踢的角度很重要,必须是“绕过”对方小腿,打在外侧,不像传统低扫,可以踢得比较随意;3. 很容易踢在对方的小腿骨上,一旦对方有意识地把小腿的角度向外侧转,那受伤的很可能会是自己。 但是,这一技术仍然可以运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对方对低扫的防守和躲避并不敏感,这时可以用低位低扫代替传统低扫打出;2. 在看出对方习惯提膝来格挡低扫时,故意把低扫踢低些,哪怕打不在小腿肌肉上,也是命中对方脚腕,不吃亏;3. 一定注意用自己的小腿骨击打对方,否则脚背很容易受伤。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一技术还是很值得开发和运用的,我推荐每个训练MMA、踢拳和泰拳的朋友都在实战中尝试一下,自己找到感觉。(为了避免受伤,打实战一定要佩戴护腿!)
2. 上位捂嘴
最近几年,似乎选手们都很喜欢在地面拿到上位之后,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砸击、降服或位置转换的机会,那就会直接用自己的手捂住对方的口鼻,阻挡呼吸。 虽然不那么“炫酷”或“光明正大”,但这个技术确实有自己的价值。在激烈的对抗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呼吸是最基本的避免过早疲惫的操作。很多选手在打站立时会凭借密集的进攻(不需要很大的力度)来让对方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并使其快速损失体能。 在正常生活中,骤然被捂住口鼻似乎并不能阻止多少呼吸,就像感冒时鼻子堵——虽然确实有些别扭,但不影响身体的运作。但在格斗实战中,肌肉和骨骼的移动和发力加快了体内的氧气消耗(具体加快多少我也不确定——我不是医生......),你的肢体和心肺都指望着你通过顺畅呼吸来供给氧气。这种情况下,口鼻被遮住就是很难受的事情了。 在持续挨打时,在感冒时,在口鼻出血时,选手的呼吸都会受到影响,加快疲劳。同理,在上位遮盖对方口鼻可以说是最“便宜”的消耗方法了。当然,我还从没见过一位选手通过这招“制胜”的,但很多时候,口鼻的遮盖或许比几下不痛不痒的地面砸击要更有效果。 在地面控制不稳定时,与其过激地寻找打击或降服从而冒着被“翻身”的险,还不如先调整好位置,用一只手捂在对方口鼻处给出消耗。当然,也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手指伸入对方口、鼻、眼,这在MMA中是被绝对禁止的。
3. “开瓶器”
对于“Can Opener”这一技术的中文叫法有很多,我就采取直译的“开瓶器”了。
“开瓶器”是指当一位选手处于对方的全防守位置中时,将双手做一个“泰式缠抱”的箍颈,然后将对方的头部向自己的胸口扳,起到一个类似折颈的效果。 “开瓶器”通过给对手的颈椎(和脊椎)施压来逼迫对方打开防御(open guard),让上位选手能更方便地过防御,拿到更主宰的位置。同时,被箍颈的对手也很难移动自己的胯部,这让上位选手可以便捷地稳定控制,避免被“翻身”。一手箍颈一手肘击或砸拳的原理与站立中的泰式缠抱很相像,虽然折颈的效果不会很好,但能控制住对方头部的躲闪,让击打更易命中。
通常,(量级和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开瓶器”并不会真的伤到下位选手的颈椎,只是限制住他在下位可以做的动作而已。但如果上位选手体型过大,而下位选手又不了解“开瓶器”,没有危机感的话,也是很容易造成伤害的。 在不少柔术馆里,“开瓶器”跟腿锁一样,都是被禁止使用的——或起码是禁止初学者使用。 但“开瓶器”也并不万能。毕竟它的使用需要占据上位选手的两只手,稍有不慎就容易失去平衡,甚至被对方挣脱后一个转胯锁进臂十字。在高水平MMA中,“开瓶器”通常与之前提到过的“捂口鼻”一样,都是在暂时没有更好选择时才稍稍运用一下,为了铺垫之后的地面砸击或位置转换。
4. “橡胶防守”
由无道服柔术大师、EBI柔术大赛创始人,也是“夜魔”弗格森的柔术教练艾迪·布拉沃开创的“Rubber Guard(橡胶防守)”,既是一个进阶难度的下位柔术技巧,也代表了一套十分复杂的技术体系。
橡胶防守的基本(或初始)动作,是下位的选手把一只脚蹬在对方胯部,另一边的腿绕上来,扣住对方的后脖颈,并用同一边的手抓住自己的小腿骨或脚腕以稳定控制,留出一只空闲的手做其它操作。
以这个防守位置为基础布拉沃和其它无道服柔术大师们开发出了许多降服技,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但是在MMA中,橡胶防守最常见的两种用法(除了很明显的控制对手以外)分别是:铺垫三角锁和带动下位肘击。 为了方便解说,请大家参见上面这张图。在弗格森的这个橡胶防守中,三角锁是通过用自己的右手(空闲手)抓住对方同边的手腕,将其别下去,让自己的右腿可以无阻碍地架上来,同时让右腿横跨对方后脖颈,把左腿拿下去扣住三角锁。而下位的肘击,则可以比较直观地通过右腿蹬胯获得的空隙和距离,左腿给对方头部的控制,来用右手做砸肘或扫肘。
橡胶防守在MMA和柔术比赛中都非常实用,但确实很难掌握。而且在这个人人都懂柔术的年代,想完成下位降服可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数选手在被迫拿到下位时,都会选择急迫地寻找恢复站立的机会,不愿在地面与对手纠缠,冒输掉比分的危险。
5. 推头肘击
通过推住对方的头部或面部来争取一些距离,并猛地弯曲手臂砸出肘击是地面和顶笼打击时一种比较常见的小技巧。
一般来说,处于下位或被顶在笼网上的选手都会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且没有退路,就只能通过拼命地贴近对手来避免遭受打击。
这时,处于优势位置的选手可以采用推头肘击技术,保证曲臂肘击时的高爆发和速度,多用横肘或斜肘来追求“划过对方”面部的效果。很多时候,对方在你曲臂的一瞬间可能会继续贴近,便正好撞在了肘击上,受到重创。但如果肘击只是追求打在对方头部一侧就行(而不是“划过”),那很可能会是用小臂击中对方,效果不佳。
6. 抓握手腕
在站立中,我们不时会看到有选手主动伸出双手,去抓握对方双手的手腕,以寻求一个主动的控制。咋一听,这个方法好像很“业余”:既容易因没有双手防御而暴露自身,又很难真正达到抓手腕的目标。
但抓握手腕小技巧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有些选手(包括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并不擅长跟对方打站桩对攻——有力量也有格斗背景的原因(有些拳击选手可能很擅长中近距离拼拳,但摔跤出身的选手呢?像我是跆拳道出身的,拳法实在不怎样)。这时,采取最常见的“架高双手,互换拳腿”的打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会在中远距离伸出双手,看似是抓握,但其实更像是在“推”对方的手腕,像是昆虫伸出触角,可以更好地感应对方的出拳,来做格挡和躲闪。如果足够机敏,是不容易挨到对方拳法的。
如果对方选手也伸出双手跟我“拼手法”,那么我就可以用自己较擅长的腿法(对于一些擅长摔跤的选手,就是启动抱摔)来瞄准对方暴露无遗的躯干。如果对方仍然是保持紧凑的站架,那我就直接“按住”对方双臂,主动寻找防守空隙“塞进”自己的击打。
被按住双手的选手不仅在拳法上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也被遮住了不少视线,给了我视野上的优势,方便精准地寻找空隙和察觉对方的进攻。
当然,一些高水平的选手也会借助抓握手腕的技巧来做瞬间曲臂的肘击,原理与“推头肘击”相似。只不过在抓握对方手腕之后,可以在曲臂的同时将对方的防御手拉下去,更易命中扫肘。
最后总结一下这六个小技巧各自的误区:
1. 低位低扫击打的不是对方的小腿骨,而是小腿肌肉(包括侧面肌肉)
2. 别指望着通过捂嘴来让对手“屈服”,如果在上位时懒惰了,很容易被扫至下位或是锁入降服技
3. “开瓶器”不是万能的,效果也不能保证,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技术使用。
4. 如果柔术水平还比较基础(蓝白带),可以先不着急学“橡胶防守”
5. 推头衔接肘击的动作一定要快,如果推头时间过长,很容易被对手反应过来挣脱,或是直接从外侧给你一拳
6. 抓握手腕的奥义不在于真的找对方的手腕去抓握,而是在于限制对方、感知对方。
作者: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