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一个浪子拯救500多名浪子的传奇故事》(报告文学连载7)

《一个浪子拯救500多名浪子的传奇故事》(报告文学连载7)

2023-02-02故事

《一个浪子拯救500多名浪子的传奇故事》(报告文学连载7)

作者/刘国强

《浪子的春天》内容简介:主人公张立祥也曾是失足“浪子”,出狱后遭遇太多次碰壁和绝望。他创办的企业开张后,30年如一日,以大爱无彊、上善若水的慈悲心肠,以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狭义担当,相继接收了500多名处处碰壁、衣食无着的刑释解教人员。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不乏“七进宫”、“八进宫”的回归者,一到他这儿立刻改恶从善、弃旧从新,个个安居乐业、换个人一样追求崭新的人生!这些身背前科劣迹的人,竟然实现了“零犯罪”的刚性指标!全世界二次犯罪率平均值超过50%,那么,张立祥跨过多少艰难、无奈、绝境、轻生、探索、坚持、希望,顶住无数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与挫折,才创造这个令人震惊的奇迹?此长篇报告文学由《中国作家》杂志2012年11期部分发表。

第二章 少年犯罪“谁之过”?

我们常常把孩子比作幼芽、秧禾、嫩苗苗。

青少年是祖国和人类的花朵、未来,像初升的太阳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等诸多最美好的词汇,我们也毫不吝惜、慷慨豪爽地捧奉给他们。

这无可厚非。

无数事实验证: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明天怎么样,跟财富、GDP、豪华生活水准不一定有必然关系,但,孩子和青少年却是唯一的“风向标”!

清朝学者梁启超先生,早在1900年2月就呼吁“中国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即便晚清中国屡被列强欺凌,国家前途何去何从尚成未知,梁先生仍对中国少年充满信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那么,110年后,我们现实中国青少年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呢?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0%-80%;共同犯罪现象突出,84.2%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激情犯罪较为普遍,在“导致犯罪直接原因”的调查中,近60%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在对“犯罪时主要想法”的调查中,“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分别占65.38%和46.68%;未成年犯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学历占75.5%。逃学旷课、接触不良少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性前兆,46.06%未成年犯选择“经常逃学和旷课”,在“逃学后都干了些什么”的调查中,上网(71.14%)、与朋友在社会上混(53.76%)、闲逛(44.21%)的选择率较高。

另据资料显示:近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和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另外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青少年犯罪已经呈现出疯狂化、残忍化、智能化、低龄化的“四化”特征。

针对如此严重、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2005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一名少年原本为学习尖子、好孩子,父母双亡后被迫辍学。他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又要在市场上捡菜叶来让自己和奶奶不饿肚子,成了一名“准流浪”少年。看见市场上小偷 “来钱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从偷别人的菜、肉开始,直到有一天被抓获。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偷东西,他的回答令人心酸不已:“为了养奶奶。”

我手头有两张同日(2011年11月17日)报纸。《沈阳日报》的标题是:“花季犯罪”的背后是教育缺失。《沈阳晚报》的标题为:8名初中生组团专抢青壮年。两张报纸报道了同一件事:8个初中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4岁,手持尖刀、管具,凌晨时蒙面抢劫,手段恶劣凶残。他们还有个“人性化的原则”:专向男性青壮年下手,不抢妇女儿童和老人。《沈阳晚报》(记者:崔平)以“谁制造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为题,分析、摘取了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网吧污染。小彪是这个团伙的骨干,每次抢劫时最先下手,被同伙称为“棒球杀手”。他满不在乎地告诉记者:“我们几人是好哥们。经常一起去网吧玩。每周去三五次,大部分是包宿。”

关键词二:教育缺位。在这个少年推动团伙被抓的6人当中,单亲家庭的有4人。这些孩子父母的职业,除了下岗再就业的,就是做买卖的。

关键词三:学校孤立。采访中,几名孩子都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冷眼印象深刻”。嫌犯小光说:“老师不愿管我,让同学们孤立我,我一天也不想在学校待了。再说,老师只喜欢学习好的,生怕我们连累班级,巴不得我们退学呢。”

关键词四:法律意识淡薄。……这些孩子都是法盲,采访结束时,一少年竟说:“记者叔叔,帮我们说说好话,让我们回家吧。”团伙成员之一的小友告诉记者:“抢劫前,我们问了一些人,都说没到16岁,犯罪也不抓,我们才这么大胆啊!”

实际上,抢劫等“八大重罪”,满14岁就可判刑。

网络、报刊、屏幕媒体,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犯罪案铺天盖地!

我们痛心之时,不得不深思——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水龙头,谁来负责“拧紧”?

十七岁、十五岁的女孩产下足月大的婴儿,到底谁之过?

女教师只因学生成绩不好、天天批评挖苦,导致学生仇视、仇恨而对其行凶,全怪孩子吗?

13岁的 “小逃荒” 、少年犯

跆拳道馆内,一个身着白衣白裤系蓝腰带的男孩子格外抢眼,白色闪电般迅捷、孔武,落地生根、倒搬盘石、标致的“一本”,横踢、下劈、后旋,招招式式有板有眼、干净利落。教练和围观的孩子家长连连赞叹:

“才12岁就这么厉害,是个好苗子!”

“学跆拳道3年,进步挺快呀。”

“这孩子,太招人稀罕了!”

一连赢了3个孩子,男孩子呼呼喘着粗气,又向另一个孩子作出挑战手势, “刘衢,你要干什么?”教练赵杰喊他。

“我还能赢,”刘衢用袖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又拉开格斗的架势。

见赵教练果断阻止,刘衢恋恋不舍地走出场地,轻轻地叹了口气。

赵教练觉得刘衢今天有点反常,抠问半天,刘衢才红着脸说了内情:今天是刘衢最后一次来练跆拳道。他妈妈病得很重,每天药费都六七百元。他要求退回学费给妈妈治病。赵教练既关心又担心,想多知道些情况,迟疑地问了几句,刘衢以为教练不给他退钱,又说了另一个让赵教练吃惊的消息:我爸爸因为诈骗犯罪,已经被捕一个多月了……

拿回1800元学费,刘衢的妈妈、二姨都哭了。孩子一片苦心放弃了他最喜欢的跆拳道,可这点钱,只够两三天药费哟!

母亲一再告诉孩子自己没事,过些天就好了。可刘衢见母亲日渐消瘦、眼窝深陷、走路打晃,担心石块一样压着他:妈妈的病越来越重了。

母亲强撑着多次去监狱探望丈夫,却不带他去。刘衢太闹,母亲说:“不是我不让你去,是监狱不让小孩进。”

“儿子,别的事别管”,母亲怕儿子分心,一再叮嘱,“你就好好上学就行。”

可是,离开心爱的跆拳道馆,家里又发生这么多事,刘衢的心成了翅膀。这翅膀在课文里停不下,在公式里停不下,在老师同学们惯常的学校生活里停不下,却偏偏喜欢刺激——有外校人来骚扰,有朋友挨欺负,小刘衢的“翅膀”呼啦啦飞过去、一马当先……

跆拳道打底,刘衢的拳脚招式明显高于同龄孩子,耳边常常飘荡着连片的赞扬,小朋友们兴奋地称他“老大”,刘衢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学习排名渐次靠后、兴趣更淡,这“翅膀”索性连校园都不爱进,钟情网吧、朋友家或所有好玩的地方……

父亲的事一直在脑袋里转、怎么也轰不走,刘衢查了字典,得知“诈骗”是“诡诈骗取”的意思。“诡”字当什么讲,他还不太清楚。诈骗后边再加个“罪”字,刘衢上网一查,吓了一大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我爸对我妈很好,”我采访时,刘衢显然已经清楚父亲的案情,“诊断出我妈得了糖尿病综合症,我爸一心想救我妈。没钱治病,就在银行办了14张信用卡,取出钱赶紧送医院去。一共取了20万。知道法院肯定要来找,我爸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还上15万。还剩5万没还,被判5年刑。”

我听后愕然呆愣,不知说什么好。

2010年4月17日,沈阳暧风扑面、艳黄耀眼的迎春花云霞般弥漫,时尚的人们已经开始踏春,刘衢却扯着妈妈的衣襟不松开——昨天妈妈还说,明天是你爸生日,我们要庆祝庆祝。谁知还没等庆祝,这一天却成了妈妈的忌日!妈妈紧紧闭着眼睛不睁开,刘衢总觉得妈妈没死,眼睛迟早会睁开的……亲友、邻居们见了个个垂泪,双亲关的关没的没,奶奶找了后老头,同父异母的姐姐远走盘锦打工,这个13岁的孩子可怎么办?

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母亲知道后,纷纷让小刘衢到自己家。此后心乱如麻的刘衢饱尝了离开亲人的孤独,也感受了朋友和朋友家人照顾的友爱。网吧包宿、闲逛,一群不爱上学的孩子今天这个找,明天那个找,小刘衢忙得脚打后脑勺。每每有朋友挨欺负,刘衢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除了会两下拳脚,刘衢觉得这也是还人情的好机会……

13岁,觉得知道了好多事。其实,好多事他都带懂不懂。

为了树立硬汉形象,宁肯挺着挨打,他也要维护“老大”的尊严。

一次他去看看奶奶,“黄头发,小小岁数不学好,别上我这儿来!”被奶奶暴骂一顿很郁闷,刘衢扔了管制刀具下楼后,碰上两个有过节找茬、比他大的少年向他要钱——

“没有!”

“怎么?不愿意混了?”

“不混了!”

“找打?”

“爱咋地咋地!”刘衢更加火了。

吵嘴的工夫,又上来5个人,团团围住了刘衢,其中一个主事的问:“你叫人吧。”

“不叫。”

“你跑啊?”

“跑?我从不干那丢人的事!”

肢体刚接触,刘衢的横踢、下劈、后旋还抵挡一阵。可6个棒球棒子雨点般疯狂扑来、彼伏此起,刘衢很快被打倒。半个多小时后,7个少年扬长而去,刘衢浑身是伤、两胳膊双双骨裂……

“我没你这个孙子,”奶奶很生气,“以后别回来了!”

此后刘衢成了“准流浪”儿,整天跟帮逃学的孩子混,居无定所。

冬初的一天傍晚,沈阳人都穿上秋衣秋裤、羊毛衫了,刘衢还穿着半袖衫。实在抗不住,刘衢要上奶奶家取衣服。他不知道奶奶早就将他的衣服扔了。

敲开门后,奶奶扒门缝一看是自己的孙子,“咣”地关上门——任刘衢怎么叫,她都置之不理。

“那怎么办?”我焦急地问。

“我等。”

“在哪等?”

“楼道里。”

“等多久?”

“一宿。”

这个13岁的孩子抱着肩、冻得直抖。他索性还打几套跆拳,运动果然驱走了寒冷!见楼梯上有人上来,刘衢怕人误解,赶忙停下。没人时,他继续运动。肚子咕咕叫,他左翻右掏,竟然从裤兜里掏出一块钱的硬币来!哈,太好了!他上卖点买袋方便面、当即嚼了。干面落肚后,竟像怀炉一样温暖!

午夜后,楼道里静极了。眼见前楼窗口的灯光一个个瞎了,蜂巢般的高楼渐渐暗淡、模糊不清,只有楼角“天井”那几只孤单的星星不时眨几下眼,像似陪伴着他。看久了,那星星也抖了、晃了,刘衢的心“格登”地跳了一下:星星呀,你也像我一样,冷得抱着肩膀吧?

奶奶的话如那些在耳边飞翔、鸣唱的蚊子:每颗星星都是一个人,天上每落下一颗星,人就少一个。刘衢突然有点害怕,爷爷落下了,妈妈落下了,但愿……星星别再掉下呀!当年妈妈也指着星星说过,每个人都要像星星一样守住自己,如果不小心掉下来,就看不到另外的星星了……

“妈妈,”刘衢泪眼汪汪,“你……还能看到我吗?”

夜风嗖嗖从窗口钻进来,大口大口吸食孩子身体表层的热,又向体内合围、进攻,刘衢打个冷战,赶忙收回目光,在楼道里打几套拳、楼上楼下跑个不停,体内的热能渐渐聚焦,总算暖和了。

“这个夜比一年都长!”刘衢边折腾边抱怨……

朝霞爬上楼道窗口,刘衢敲了半天门,里边总算有“拉门划”的声音了,刘衢喜从天降!这一夜总算没有白挨冻啊!谁料,奶奶的脸夹在门缝里,冷冰冰地甩出一声呵斥:“你的破衣服早就叫我扔了”,刘衢刚要问怎么扔了,“咣”地一声,那扇防盗门再次紧紧闭合……

第二天,刘衢给在盘锦的姐姐打电话,姐姐一听是弟弟,一句话没说就关了机。此后刘衢再打,姐姐的手机只重复一句话:“您拨打的手机是空号。”

同一时刻,在铁岭监狱服刑的刘衢父亲刘俊精神几乎崩溃了!急着救命、为妻子打罪他不后悔。妻子抱病来监狱看他4次,他已经知足了! 妻子没后,悲痛、感伤折磨得他的精神一下掉进谷底、找不到出口!母亲找老伴了,不用他愁;女儿大了、能自立,不用他愁——才13岁的儿子他怎么放心得下?

虽然刘俊不知道儿子已经被自己的母亲和女儿遗弃,他却一反常态:整天不说话,脾气暴躁、一副破罐破摔的样子……

“刘俊刚来时表现平稳,”铁岭监狱长王勇向我介绍,“妻子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更因为担心儿子心情非常低落。房子动迁也让他牵挂。他整天想着这些事,几乎改造不下去了。尤其是儿子不上学,跟孩子们在一起混,让他感到绝望。那些日子,他经常跟人吵架、动手。张立祥和张大姐来后,他的转变很大。他们在刘俊最无助的时候帮了他。我们非常感谢张总,他帮了刘俊,也帮我们监狱做了工作。”

其实,刘俊当时的担心不无道理:儿子很快就出事了。

刘衢告诉我准确时间:2010年12月24日23:40分,他因抢劫罪被捕。第二天、25日下午2:10分,他被转到沈阳市第二监狱。

当我知道他因为抢人16元,消费了15元麻辣烫、2瓶矿泉水而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怎不为他扼腕痛惜?!

锁杆上攀、逆崖上行要付出持续艰辛的努力,而显示人性缺陷、放弃和下滑则是一瞬间的事。特别是孩子们,一阵风、一片云的诱导,也能让他们改变方向……

2010年12月22日,得知欠了人情的朋友跟人打架,刘衢立刻前去“增援”。“老大”一阵旋风脚加甩手棒堪称干净利落,对手很快落败求饶。同伴要了人家22元钱后,又看上人家的两个破手机。刘衢阻止道:“别要了。”“为什么?”“要人东西事就大了。”“哪有败者不进贡的?”同伴不听劝阻。手机卖了32元钱……

短暂的几分钟打斗、轻若鸿毛的16块钱,却换来漫长的判刑一年半、缓刑两年、重如泰山的人生教训……

“我们这样干,算暴力抢劫,”刘衢告诉我,“不说话叫‘抢夺’,说话又有语言相威胁,叫‘抢劫’。”

一字之差性质却天壤之别——我眼前这个稚气正浓、15岁的孩子,在聚精会神、一本正经地模仿着大人的声音和口形,准确地向我解释法律词条。我对他这迟来的“懂事”毫无兴趣,反被他这过早的“成熟”压得我胸口沉闷、隐隐疼痛……

作家刘国强简介: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已发表中篇小说30部,出版文学著作20部。代表作《日本遗孤》、《罗布泊新歌》、《鼻子》。曾获中国传记文学奖、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孙犁散文一等奖、北京文学奖、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优秀图书奖、辽宁最佳写书人等奖项。

审核总编 傅强

天道跆拳道-跆拳道教程网,为什么学跆拳道?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dtkd.com/gushi/202302/3868.html

标签: 跆拳道故事